整理祖父遗物时,发现了一沓发黄的信件,是上世纪50年代祖父与曾祖父的往来家书。泛黄的信纸上,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亲情,让我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那个年代权氏家族的生活点滴。
意外的发现
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,我正在整理祖父书房里的旧物。在一个褪色的木箱底部,我发现了一个用油纸包裹的包裹。打开一看,里面是整整齐齐的一沓信件,信封已经泛黄,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。
这些信件的时间跨度从1952年到1958年,正是祖父在省城求学,曾祖父在老家务农的时期。每一封信都像一扇窗户,让我窥见了那个年代权氏家族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。
第一封家书
最早的一封信写于1952年9月15日,是祖父刚到省城师范学校报到后写给曾祖父的:
父亲大人膝下:
儿已于昨日平安抵达省城,一切安好,请勿挂念。学校环境甚佳,同窗友善,师长和蔼。儿定当勤奋学习,不负父亲期望。
闻家乡近日多雨,父亲腿疾可曾复发?望多加保重,勿要过于操劳。家中农事可交由二弟打理,儿虽在外,心系家园。
随信附上省城特产糕点一盒,望父亲笑纳。儿在此一切安好,勿念。
从这封信中,我能感受到祖父初到省城时的兴奋,以及对家中父亲的牵挂。那个年代,一盒省城糕点就是最好的孝心表达。
曾祖父的回信
在另一封信中,曾祖父这样回复祖父:
文秀吾儿:
来信收悉,知你一切安好,为父甚慰。家中诸事皆顺,勿需挂念。你二弟已能独当一面,农事料理得当。
你既已入师范学堂,当以学业为重。教书育人,乃积德行善之事。望你勤学苦读,日后为家乡教育贡献力量。
寄来糕点已收到,味道甚好,邻里皆赞。你在外求学,用度当节省,勿要过于破费。
秋深露重,记得添衣。家中一切安好,专心学业即可。
时代的印记
从这些家书中,我看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印记。1955年的一封信中,祖父提到:"近日学校开展扫盲运动,儿被派往郊区农村教授农民识字。"这让我了解到,祖父在那个年代就参与了国家的教育事业。
另一封信中,曾祖父写道:"今年收成尚可,除缴公粮外,家中口粮无忧。你母亲新织布三匹,待你寒假归来为你做新衣。"朴实的语言中,透露着那个年代农民生活的真实状况。
情感的传递
最让我感动的是1957年的一封家书。当时祖父即将毕业,面临工作分配的选择。曾祖父在信中写道:
这简短的几句话,体现了权氏家族重视教育、忠于职守的家风传承。
家书的价值
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,家书是亲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纽带。一封信往往要经过十天半月才能送达,但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历久弥新。
与现代即时通讯相比,家书有着独特的魅力。它需要静心书写,字斟句酌,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深情。收信人反复阅读,从字迹中感受亲人的温度。
传承的意义
如今,我已经将这些家书精心整理,扫描成电子文档保存。我还计划在家族聚会上与年轻一代分享这些珍贵的家书,让他们了解权氏家族的历史和家风。
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话、微信随时联系,但我还是鼓励家中的年轻人偶尔写写信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书信能够让我们慢下来,更深入地表达情感,更认真地思考人生。
这些泛黄的家书,不仅是权氏家族的历史见证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亲情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。